一直打算当一名纯正学者的王杰怎么也没有想到当上了编辑。13年前,王杰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,导师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石峻教授。他告诉记者,“是石峻先生把我引进了学术之门,却没想到毕业后去了中央党校出版社做编辑工作。”十几年来,王杰先后编辑加工书稿二百多部,审稿字数超过三千万。繁忙的工作之余,依然埋头于学术之间。王杰的专业是中国哲学,他非常关注中国历史哲学、实学研究,特别是人学研究。跟随著名哲学史家葛荣晋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出版了《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》一书,反映了他对人学这个时代课题的思考。他认为,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核心,而人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。“儒学即人学”之说表明了人学在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尊重人、肯定人、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呼声和人们的共识。作为中国人学思想发展的价值源头之一,中国早期儒家人学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中发展演进而来的。孔子开创了儒家人学思想,其后沿着两条不同发展路径展开:一条以“仁”为发展路径,为战国中期的孟子所继承,主张人性善,开辟了“内圣之学”;另一条以“礼”为发展路径,为荀子所继承,主张人性恶,形成了“外王之学”。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则试图寻找儒家哲学的本体论基础,最后由《易传》以“天道”作为人道之本,使人学思想更加系统化,为儒家人学思想提供了哲学本体论的依据。从而构建起了其天道哲学,完成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发展演变的逻辑进程。
作为辛勤耕耘的收获,王杰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还有《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》、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主体价值问题》、《荀子历史哲学思想研究》、《诸子集成·荀子校注》等,并主编有《中国反贪史纲》。目前,他在思考戴震研究,准备从一个新的角度写一本《戴震研究:从经典注释到文本研究》。
“我不愿单纯从事那种‘为他人作嫁衣裳’的所谓‘文字编辑’,我要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专业天地,使二者互相促进,相得益彰。”谈起工作,王杰如是说。他时常在学者和编辑之间寻找一种契合点,他觉得,二者兼得,除了挤时间,减少应酬,坐冷板凳,别无他途。